实时更新的网梯动态,了解最新的资讯和报道
2005-01-07
十月底的北京,气温已经转低,暖气却尚未供应,正是室内最冷的时节。然而此时,北京交通大学的一间教室里却暖融融一片——十几名学生围坐在几台电脑前,聚精会神地听着一个大音箱里传出的声音,眼睛紧盯着电脑屏幕,不时小声地讨论几句,偶尔还敲打几下键盘——这是记者在北交大教育技术专业研究室里看到的一幕。“同学们正在收听美国教学设计专家M. David Merrill教授的讲座,这是我们E-learning大讲堂的第八期活动。新入学的师弟师妹对这个很感兴趣,但是暂时又没有电脑,所以大家就一起听。”研三学生张辉宇小声地告诉记者。
一拍即合的创造
E-learning大讲堂,这个以专家学者与嘉宾、主持人之间的在线语音对话为主的“大讲堂”,创建于2004年4月,不过短短七个月的时间,却已经在国内外教育技术业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讲堂的想法最初来源于“北京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联谊会”。该联谊会于2003年11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北京交通大学六所高校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共同发起。
在这个联谊会的网站上,记者看到这样两段话: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在世界各国备受关注,全民教育、终身学习、知识共享、建立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国际主流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门新兴应用学科,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有效地实践上述理念,是我们——一群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研究生们——经常讨论的话题。
“行胜于言”!我们为什么不尝试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实践上述理念?比如,利用网络建设一个网上的seminar!
这可以说是E-learning大讲堂创建的初衷。然而当陈建——这位“北京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联谊会”发起人之一、北京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的在读研究生——提出他的这一想法时,周围却没有多少响应的声音,但是陈建没有气馁,他想,没有试过怎么知道不行呢?他决定放手一试。
于是,陈建找到了北京市网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震。“大约是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吧,陈建跟我说,想要开设一个教育技术专业网上交流的平台,主要是邀请一些专家学者进行在线演讲,通过网络与全国各地的业界人士进行探讨,他觉得我们的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是个很好的平台,希望与我们进行合作。我当时就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既是对教育技术专业的支持,又是对我们这个系统的具体实践。”双方一拍即合,于是,由网梯公司提供技术、联谊会提供内容的合作开始了。 2004年4月6日,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准备与测试,E-learning大讲堂的第一期活动终于开始了。在这次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兼教育技术中心主任赵勇博士主讲的讲座上,同时在线人数达到了九十多人。活动结束以后,网友纷纷在联谊会网站的论坛上发表评论,大家对这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探讨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一位网友表示:“第一次参加这种远程的讲座,感觉效果挺好的……这种方式可以避免面对面时的心理顾虑……不用避讳权威,可以就问题论问题,就学术论学术。” “活动的成功举办,网友的支持与鼓励,让我们感觉到这个大讲堂确实是符合我们专业的老师、学生以及一些业界人士的需求的。”陈建和他的同学们坚定了继续做下去的信心。
从2到97
不久前,一场侵袭浙江的台风使得很多学校无法正常上课,但是温州师范学院的学生却跟往常一样开课了,不过,这次他们的上课地点是在网上,因为他们的老师将课程搬到了网梯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上。“如果不是E-learning大讲堂给我们启示,不是网梯公司为我们提供这个平台和技术,我们也就只能跟其他学生一样待在家里自己看书了。”类似的故事一再重复,对此,已经没有谁觉得惊讶。但是几个月前,当网梯的语音交互系统还仅仅只有两间教室的时候,陈建和张震都没有想到,他们的一个创意、一次合作竟然会带来这样强烈的反响。
“当时我们什么都没想,只是觉得要把这个大讲堂做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大讲堂第一期讲座的成功开讲,使大家看到了希望。在随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大讲堂又成功举办了七期活动,先后有十多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受邀在线开讲,通过网络与全国各地的有关专家学者、业界人士、研究生、本科生和一线中小学教师等进行研讨,其中很多次都是越洋讲演。而在线参与者则来自全国各地,从东北到西南,从华北到华南,既有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的,也有秦皇岛、保定等中小城市的,他们不仅包括研究生、大学生以及一线教师,还有一些企业界的朋友和学者专家。参与活动的人越来越多,第八期大讲堂同时在线人数甚至达到154人,成为到目前为止大讲堂在线人数最多的一次。
不仅如此,还有更多的人准备加入进来。贵州师范大学一位教育技术专业的老师近日刚从北大访学回去,临走前他表示:“回去后我一定要把大讲堂介绍给我所有的学生,让他们都来听。”而对于网梯公司来说,这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他们的实时多媒体交互平台系统也正发生着不小的变化。“在E-learning大讲堂开设之前,我们的语音系统就只有一个网上教室,而且没有对外公布。”短短数月以后,语音系统的教室已经从当初的两间发展到了现在的九十七间,加上视频版的则超过了一百间。
“大讲堂建立起来后,昆明理工大学、北外网院等很多学校的老师打电话向我们咨询关于申请开办网上教室的事项。有的老师参加了大讲堂的活动,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挺有意思的,对它的应用效果比较肯定,于是他们考虑要把自己的教学活动也通过这样的形式放到网上来。但是他们自己没有相应的技术来支持这个活动,所以我们就给他们提供这样的平台和服务。”就这样,“星期四茶馆”、“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等越来越多的网上空间诞生了。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甚至在这里申请了三个教室,将他们的教学答疑活动都放到这里来进行,“试用这么长时间,我们对网梯的这个平台系统感觉很不错”,一位老师如是说。
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也正准备在此建立一个网上答辩空间,“由于网络学院的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集中到一个地点进行答辩有很多不便之处,而通过网上答辩就方便多了,而且我们系统的白板等操作方式很适合在线答辩。”网梯公司的一位员工解释说,“白板上可以放置PowerPoint文档和word文件,能够使得答辩内容更加明晰”。
建设实践共同体
E-learning大讲堂接下来想要从语音版发展到视频版,而网梯公司下一步的工作重心也将是视频版,又一次的不谋而合使得双方将再次合作。
目前网梯实时交互系统语音版可以在单服务器情况下保证3000人同时在线,而且其稳定性已经得到一年多时间的验证,可以完全保证收听效果。因此“我们下一阶段的目标是,将实况录制文件做成标准课件的形式,使其与原有的远程教育平台的运用实际结合起来。对于E-learning大讲堂的视频版本,我们会尽可能地从技术上给他们提供帮助。如果将来他们还有其他发展需求,我们也会大力支持。”
谈到大讲堂的将来,陈建有着美好的憧憬。他希望在近期将大讲堂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社区,并对其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同时,在选题上,他们将不再局限于教育技术学专业,而是扩大到其他学科与领域。“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期待着将大讲堂建设成为一个实践共同体,让大家来共享这个资源”。